透析TD-LTE五期集采:小站与多天线成为焦点

C114 岳明 中字

在今年4月份,中国移动正式启动4G网络五期工程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工作。

采购规模共计约40.6万个基站,载频约103万个。其中新建基站32.4万个,载频约80万个,扩容基站8.2万个,载频约23万个。此规模为五期工程采购总规模,各供应商规模将根据省公司实际建设需求最终确定。

据悉,本次集采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,供应商包括中兴通讯、华为、爱立信、诺基亚、大唐移动、上海贝尔、普天等7家厂商。按照规划,今年4G网络将会重点保障“高速度、高流量、高层建筑、上行受限”等场景。独特的需求场景,也催生了小站和多天线两个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。

小站占比攀升

据业内人士透露,在中国移动的此次集采中,小站占比规模接近一半,为历次集采最高。

在笔者看来,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。经过前期的4轮大规模建设,中国移动的4G基站数已达151万,基本完成了国内价值市场的全域覆盖,为其在激烈的4G竞争中奠定了胜利的基础。

但随着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,以及用户行为方式的转变,以视频为代表的流媒体业务逐渐成为4G网络的主要流量来源。中国移动要想在这个“大连接”和“大视频”的时代,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,就必须要加强深度覆盖能力,继续提升网络容量,以小站为代表的4G异构网络就成为了热点。

按照业界之前的预期,宏站与小站的比例在1:3的情况下是比较合理的,也就说明,小站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。但在实际部署中,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全球运营商,小站的部署量并不大,这主要有几方面原因。

首先是需求,从覆盖到容量的转变,背后需要的是用户业务形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,而这需要持续的市场培育;其次是成本,小站的单站成本虽然与宏站相比小很多,但作为异构分层网络的重要环节,小站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,网络投资收益已呈现边际效应,业界针对小站也有些不同的观点,希望能够在商业模式上做些创新;第三是技术实现难度,小站的站点形态虽然不同于宏站,但是否要在小站上实现宏站的保护、时延、可靠性等电信级特性,另外就是宏微协同以及异厂家互操作。

多天线技术商用

在是次集采中,除了小站之外,中国移动提出大规模天线的商用需求并正式采购。

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,中国移动很早就开始布局未来,通过5G技术4G化,来提升现网能力。而在众多的5G技术中,大规模天线阵列(Massive MIMO/3D MIMO)可以说是最特别的。它采用类似相控阵雷达技术,通过更为精准的波束赋型能力与多用户复用系统多流能力,实现了频谱效率的大幅提升,针对网络中高容量、高层覆盖、高干扰、上行能力提升等场景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
更重要的是,这是个很取巧的办法,它不需要改变终端形态,并不完全依赖于终端产业链,让运营商可以通过较小的投入,提前预支5G的技术红利。而且,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的关键技术,现在的投资在后续的演进中还能得到充分利用,平滑的演进也将很好的保护历史投资。

目前,中国移动已经分别在29个省50个城市进行3D-MIMO预商用验证,并在杭州、深圳、合肥、洛阳、石家庄等地实现3D MIMO多场景商用部署。从验证结果来看,3D-MIMO的引入可以有效的解决“三高一限(高楼层、高话务、高干扰、上行受限)”中的部分问题。更为重要的是,借助3D MIMO强劲的波束赋形能力,运营商可大幅增强用户在网络边缘的体验能力,从而助力运营商实现用户随时随地高清视频体验。

但作为一项新技术,Massive MIMO的产业成熟度和支撑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。其中突出表现在Massive MIMO性价比还不够理想。大规模天线,天线数目越多,意味着性能越高,但是成本也随之增加。

以64天线举例,其采购成本相当于目前在4G网络普遍使用的8天线的3-5倍,综合性能提升2-3倍。因此,从单站建设成本来说,大规模天线相对于传统8天线未体现出优势。但是,从整体来看,由于大规模天线容量更高,覆盖更灵活,降低了加站扩容带来的选址、优化等难度,建设成本降低,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。特别是在如今站址日益稀缺的背景下,大规模天线的综合优势已经凸显。目前,更具产业支撑水平,64通道128天线可能是3D MIMO商用的合理选择。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